周正平在“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发表演讲
《科学与艺术——人类思想的一体两翼》

2019-9-8  来源: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  有21615人阅读

  2019年9月7日-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等共同协办的“艺术与科学之问”学术论坛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中丹科教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是叩问艺术与科学关系的一次盛会,力图将“钱学森之问”转换为“艺术与科学之问”的具体问题,从艺术与科学跨学科的理论、历史以及学科融合角度来广泛探讨两者之间的多种可能性,梳理出艺术与科学跨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

李树深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天鹏 摄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致辞,他对艺术中心主办的此次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

仲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杨天鹏 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从学科建设及时代发展角度高度赞扬了这次论坛的意义。他讲到:艺术是为人类探寻真理的道路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的,优质的艺术可以开启人类想象思维的翅膀,而健全的科学思维可以使人类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到新的境界。”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主任、袁运生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韩子勇,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等先后致辞。

  论坛期间还有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中心教师进行的艺术展览、钢琴、琵琶和舞蹈表演等。在9月7日,哈佛大学学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硕士,16岁获得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的潘晖诺陈述了“艺术思维与脑科学”的专题分享并进行了钢琴演奏。

潘晖诺

哈佛大学学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硕士,16岁获得全美高中生最高荣誉总统学者奖 杨天鹏 摄

  开幕式后,周正平等33位艺术界与科学界的学者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周正平

  周正平

  国际知名舞美灯光设计家,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二级教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专家,中央戏剧学院特聘硕博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演艺设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演艺科技》编辑,被中国艺术界誉为“灯光诗人”。曾获2017WSD第四届世界剧场设计展“灯光设计银奖”(这是中国首位获得此殊荣的艺术家),获PQ2019第14届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最佳灯光设计奖”(这是世界舞美界的奥林匹克,也是华人里面首位获得此国际大奖的艺术家)。八次获中国文化政府最高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文华舞美设计奖” ,八次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或“优秀灯光设计奖”,中国话剧“金狮奖”,获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舞台美术奖”,获文化部首届中国歌剧节、全国儿童剧展演、中国京剧节“优秀灯光设计奖”,获文化部中国第二届舞台美术展览“作品大奖”、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舞美奖”,其参与主创的设计作品26部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16部参与主创的设计作品获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大奖”。

 

  周正平演讲全文如下:

科学与艺术——人类思想的一体两翼

  一般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文化形式。科学使用抽象概括和数学公式,注重逻辑分析,而艺术使用具体形式和特殊形象,注重体验感受。

  我更欣赏的一种说法是,自宇宙诞生、人类发源以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一直以两翼飞行:一翼是科技,一翼是文艺。一翼追随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的脚步,一翼追随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汤显祖和曹雪芹的足迹,两翼相逐,看谁先能猜出“上帝”的答案,打开终级的大门。通往终极的道路艰苦、曲折、漫长,但它始终令人热泪盈眶。因为我们始终认为科技是人类最先进的前沿先导,艺术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无限的艺术可能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实现手段,甚至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摄影、影视、动漫、游戏、光效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也革新了艺术观念,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反过来,艺术同样为科技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我想这也是钱学森、季羡林这些大科学家、大学者晚年特别强调科学艺术结合、文理结合对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原因。我们所说的钱学森之问,应该说钱老是给出答案的,至少是一些答案,科学和艺术结合就是重要的一点。他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这是艺术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对于我们搞艺术的人而言,我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艺术家对于科学的距离,远大于科学家对于艺术的距离。我这么说的意思是:科学家会小提琴很容易,而艺术家搞懂爱因斯坦的E=MC²就太难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接触和了解的都是科学的应用,就是技术层面,所以我讲的“科技”严格说都是“技术”。

  具体到我从事的舞台艺术,离不开演艺科技的支撑。演艺科技更新,为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带来了深刻变革。现代声光电高新科技和音视频设备不同程度地参与舞台演出,极大地提升和促进了艺术创意的实现。充分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天分,为艺术之马插上翅膀,让艺术之马成为艺术天马,进而天马行空,实现无限可能。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变革,中国舞台艺术从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到艺术方法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深刻质的变化。新时期戏剧变革率先是从舞美上找到突破口。舞台灯光的运用使得灯光深刻多元地介入表演场域,成为一种叙事,极大提升传统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而舞美灯光的发展成熟,更成为新时期戏剧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舞台美术史就是半部中国戏剧变革发展史。

  到如今科技和艺术的不断融合,在我们舞美领域造就了“大舞美”时代的到来,舞台美术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视觉艺术,它将舞台所有元素都包含进来,变为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综合系统中,灯光设计以其天然的科技属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成为最为光彩绚烂的一部分。因为灯光最具科技感、智能化,而当代科技元素进入中国戏剧舞台,就成为了一种时尚……

  科技进步推动了舞美变革浪潮,在浪潮中我们这一代舞美灯光人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站在科艺交汇的最前沿,将最现代、最先进的灯光技术转化为最富审美、最具意蕴的灯光艺术,从而开掘中国戏曲的现代审美意识,提升当代戏曲美学品格,深层次改变中国戏剧面貌及美学概念,推动中国戏曲舞台现代审美的建立与成熟。

  随着现代灯光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这一行当入门门槛也随之提升,加之文旅融合走深,旅游演艺、灯光秀方兴未艾,这直接导致懂相关技术的人才紧缺。但只有好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懂得节制,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这也是当今一些创作乱象横生的原因,比如盲目山寨灯光秀问题,现代科技非但没能彰显提升原有特质,反而南辕北辙造成了大量光污染。过度追求形象,看上去很美,实则徒有其表。当下有些舞台作品充斥时髦、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审美观念和探索方向模糊,创作个性缺失,主题示范意义大于美学示范意义,尽管外表光鲜亮丽,却难掩原创精神、哲学思辨和人文储备的疲软、匮乏。忙于炫技而误道。

  那么什么是道呢,我的理解就是艺术规律,所以除了掌握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懂艺术本体。比如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美学综合而极致的表达,写意、传神、达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一桌二椅、一招一式中洞见四海乾坤、古今情愫。它以表演为核心的,灯光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必须服务于戏剧本体,必须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精神本体、尊重戏曲虚拟性和程式化表演的基础上,去强化戏曲美学基本特征,去开掘本体内涵的美。如此这般,灯光才能融入艺术本体中成为有机的一部分,才能创造出戏曲舞台美的精灵。创造美才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

  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科技正积蓄力量备战下一轮腾飞,演艺科技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文艺也在从高原出发向高峰攀登。新时代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宿命和使命就是,运用新时代科技成果创造新时代高峰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接续段裂的传统、重整混乱的河山,建构人类的尊严,探究人性的黑白,找寻人类精神皈依的心灵港湾。我们自己呢,也在探索写意美学与现代表达的最优化结合,为创造承载东方意蕴的舞台新美学而努力着。

  谢谢大家。

  (来源:周正平、国科大艺术中心)

 

联系我们

谭 磊(010)85055001 邮箱:153872268@qq.com

张 旭 17600515152  邮箱:123842845@qq.com

杨 春 13580375626  邮箱:21168660@qq.com

王京池(010)85054871 邮箱:13640268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