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观对舞台灯光造型艺术的影响

2015-9-14  来源:中央戏剧学院  作者:冯德仲  有252813人阅读

 

     在一千多年的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成为神学的附庸。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理念是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并思考和研究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许多源于现实生活主题的创作诞生,这个时期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精神,在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孕育而出。在画面构思和构图方面严格确定主体形象及背景,包括具体的尺度、比例、体积、空间等因素;注重以绘画的色彩、明暗、反差、质感、节奏等方面的关系,表现光影及主光源照射的方向感、时间感,并确定辅助光、背景光、环境光等效果,将画面空间中需要表现的细节合理呈现,达到追求真实效果及认同非对称美的存在。西方画家是将自然生活中所见到的日光给予物质的照明现象转换为视觉印象,并以自身的判断加以提炼和加工,形成在二维空间上呈现的立体效果,这种美学思想实际上是艺术家对生活情节的再创造。特别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艺术家就已经具备将自然空间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真实描绘的能力,把生活中可视的光影效果、空间透视、色彩对比等规律展现于作品中,以高于一般大众认同的视角来表达,画面配合主题内容描述,将以上所涉及的写实理念和绘画技巧、技法在作品创作中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逼真。

  例如带金盔的男子——《扮作保罗的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充分的体现出光赋予画面主题表现黑暗和狭窄场面的造型语汇。从莫奈(1840-1926)鲁昻大教堂、草垛等画面来看,是以相同场景表现在不同时间和气候条件下的特定景色,光线使画面主体和天空背景色彩得到改变,通过画家所记录的色调变化,表现出有如舞台效果般的气氛转换,显现出时间、空间、坏境、色彩以至于空气的表现特征。众多不同流派的西方绘画艺术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成为舞台灯光艺术教育的经典范例,这些艺术家所留下的精美作品仍对当今美学意识的形成和舞台视觉造型的呈现产生影响。

  《扮作保罗的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

    东方绘画的精彩在于注重表达主题的同时强调描写轮廓和固有色彩的平淡光效,对于物体本身起伏状态的处理表达,即便不是将实际空间客观呈现,也在意识上促使观看者发挥自身对空间层次的想象,对主体的比例、体积、结构、质量等方面形成艺术家相应的主观判断。其中,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使视线中不同方位的风景及人物分散存在,如同以全景拼接的处理手段展现在平面的画卷上;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是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物象的剪影效果,尤其出现在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作品中,对外形描写的同时表现出注重传达心境的美学认知。

  中国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造型艺术体现在强调和改变形体状态的视觉感受。公元前2880年的三星堆、殷商、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青铜器所描绘的极具夸张和装饰性的造型纹样,异于西方造型艺术的美学思维,形成独特的表现方式,凸显了东方文化所具有的本质,充满装饰、夸张、写意等美学风格特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佛教艺术和基督教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注重抒情达意,意在笔先的造型意识。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手法描绘物象,以散点透视的取景方法和宽广视野布置构图,是西方绘画不具有的美学观念,所呈现的差异使得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构成明显的区别。

  《水陆攻战纹》(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代青铜器。表现攻战、狩猎、采桑、宴饮等场面。

  简言之,中国造型艺术的美学理念以及对物象的呈现方式从某些方面或许还受到中国地理特定环境及气候所带来的客观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率先发展的长江、黄河流域等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区,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对造型艺术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中国江南水乡气候湿润多雨多雾的自然光环境特点使得日光照明对物象所形成的效果与欧洲大陆截然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后者通常可获得光照充足、反差强烈的光环境,空间深远、透视清晰、层次分明。而前者充满云雾天空呈现出滤光片般的漫反射柔光效果,使照射在物象上的日光、天光、地面反射光等环境光形成半透明或小光比的照明,易于呈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这种现象使得中国画家对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注重轮廓和形状,常以单色平涂方式表现物质的固有色,削弱形体的光影状态。从永乐宫壁画描绘的众生之像可见,以形似和神似表现典型人物的精神气质,用勾线的方法对人物外貌和神态进行描绘,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这种造型意识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其表现手法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相应的借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永乐宫壁画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

  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开始影响中国绘画。意大利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和表现方法,在他的绘画创作意识中,注重光对形体的描绘,由于才能出色成为清代宫廷画师。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融中西技法于一体,用以刻画生动客观的人物、动物、花鸟等作品,尤其是在肖像画题材中采用准确比例和立体造型的观察方法塑造人物、描绘表情以及表现人物充满内心情感的心理状态时,创造出精细逼真效果,形成了当时的新画风。

  由此可见,这种中西美学观的交融无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影响,从之后的画家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画作直至今天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的大量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艺术家们对光影、明暗、色彩等效果的绘画表现。与此相关,演出艺术在中国近代及当代的戏曲、话剧舞台上,灯光造型意识逐渐融汇中西而贯通,形成不断重新认同的视觉造型美学意识,并传承审美概念和定义的演变。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代中西方戏剧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相互借鉴,影响了舞台艺术的表现风格的发展,使舞台灯光造型艺术以强调光影或削弱光影等多元化方式呈现戏剧的主题,其观察和表现方法又决定了对物象的客观再现或主观印象的表现形式区别。即在模仿自然生活中存在的光影现象的同时追求反映事物本质上的艺术真实;把创作的主观意向与客观严谨的美学观念体现在虚与实具象与抽象的艺术思维和选择之中。在相当长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延续过程中,造型艺术的美学理念除了哲学思想的差异,还受到从地理环境到气候特点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更替与戏剧艺术发展相互共存。因此,艺术家创作思维受到美学意识概念的引导,使得审美意识上产生差异,即使表现相同的题材或汲取灵感,描写趣闻轶事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既存在着差别又有共同之处,从中产生和谐,构成指导艺术创作的美学观。

  在此前提下,表现生活主题内容和使戏剧舞台灯光造型的视觉传达方式与绘画造型呈现的意识形态融合共通。艺术和文化不论以真实再现客观事物还是以抽象夸张或简约的方法体现创作,中西方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遗产中所蕴藏的美学思想对当今乃至将来的演出舞台和影视艺术应用发展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中国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之时,希望引起对中西方美学理念以及多元化创作方式更多的思考,为舞台艺术创作设计出契合主题、形式风格适宜的特定视觉形象,使演出造型应用艺术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促进舞台灯光设计师在视觉审美意识和美学感知观念方面的坚持不懈的探讨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

  [2] 维基百科 en.wikipedia.org

  [3] 《中国古典美学》曾祖荫

  [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5] 《美学概论》王朝闻

  [6] 《艺术与视知觉》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作者简介:

  冯德仲,现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影视美术灯光设计专业技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灯光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演艺设备协会会员、中国照明学会理事,舞台影视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从事舞台影视美术灯光设计专业教学以及舞台、电视演出的灯光设计工作,并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以及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美术学会等艺术院校和团体进行灯光设计教学及剧场演出灯光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多次应邀出访进行国际舞台美术的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出席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东京国际演出灯光学术研讨会,并在2000年和2004年大会发表了讲演论文。为普及专业基础知识,编撰辑并出版了《舞台灯光设计概要》和《国际专业照明设备辑要》等专业论著。

1 2
联系我们

谭 磊(010)85055001 邮箱:153872268@qq.com

张 旭 17600515152  邮箱:123842845@qq.com

刘敏燕 13925025799  邮箱:1816214@qq.com

王京池(010)85054871 邮箱:1364026806@qq.com